December 7, 2008

聽音樂的哲學家


原題:Satre et la Septième symphonie de Beethoven
出處:Philosophie, dec. 2008/jan. 2009
作者:Alban Sumpf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認為,藝術作品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作品
只是想像的支撐物,唯有想像能夠掌握藝術之美。



音樂會正在演奏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假設指揮突然暈厥或音樂廳
竄出火苗,樂團隨即停止演奏,你不會說「第七號交響曲」中斷
或昏倒,而是「演奏」中斷,交響曲依然完好,沒有焚毀。法國
哲學家沙特於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想像域:情感理論初探》書中
指出,我們應該將交響樂團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區分開來,前者
存在於現實世界,位於特定且唯一的時空點上,後者與所有藝術
作品相同,是「美感物」。

美感物不具時間與空間,永遠「缺席」而在「他處」,超越感官
所及的真實,隸屬於想像世界。唯有想像之中的物體能夠缺席,
「處在世界之外,」而這樣的物體也唯有在想像世界才能存在。
「我不是在現實世界聆聽音樂,而是在想像世界中,」沙特如是
說道:「藝術作品是非現實的。」

美感物雖然非現實,卻有賴於現實而存在。我們需要樂手或光碟
才能欣賞第七交響曲,現實中的交響樂團在此扮演了「擬似」的
角色:發揮想像功能的心靈不再意識到交響樂團,而是「倚賴」
並且「透過」樂團進入想像的領域,聽見第七交響曲。交響樂團
身為擬似物,儘管被意識遺忘,卻擁有絕對必要的功能,也就是
將人帶離現實,進入想像世界。擬似物一旦毀滅,藝術作品也會
立刻亡佚,被人遺忘。假如世界上的光碟與樂團全部消失,就算
換上其他擬似物,也沒有人能再欣賞到第七交響曲,欣賞到這個
美感物。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欣賞大師畫作,絕對不會止於觀看畫布上的
顏色,而是讓自己不再看到現實中的畫作,超越現實進入想像的
世界,掌握非現實的美。只要畫作焚毀,擬似物化為灰燼,藝術
作品和它的美即便不具物質形體,也將不可能存在。

於是乎,「現實永遠不美。」藝術之美永遠只能在想像的世界中
掌握,唯有心靈不再「現實」,不再黏附於現實世界才能感受。
現實心靈與想像心靈各有其對象,這兩種「與世界建立關係」的
方法無法共存。一個人美到了極點,將會扼殺我們對他的慾望,
因為我們無法同時置身美感與慾望的層面,一方面領略非現實的
美麗,一方面踩在現實之中,渴望佔有對方的身體。「想要擁有
慾望,就必須先遺忘美。」



想像、想像物、意象:沙特主張意象不在心靈之中,意象指涉的
物體也不在意象中。意象是帶領「想像心靈」走向「想像物」的
橋樑,是讓心靈投向物體的方法。我們想像一張椅子,心裡清楚
見到椅子,而非椅子的意象。但我們會將椅子「意象化」,彷彿
椅子「不在」心裡或位於他處。

擬似物:擬似物是現實世界中的事物,但其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
讓人意識到,而是作為類比,模擬想像世界中的事物。擬似物是
意象的必要物質支撐,引導心靈進入「想像」模式,與世界建立
關係,「隱身」在想像物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