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2, 2008
終結不文明(四)
原題:L'utopie de la fin de l'incivilité
出處:Le Nouvel Observateur, hors-série no59, 2005
作者:Philippe Breton
然而,實現文明社會還有第二階段,第二層轉化。光用語言
取代暴力還不夠,我們必須謹慎留意,別讓用來消弭暴力的
語言「反轉」成為施暴的工具。二十世紀「文明」發展幾次
遲疑不前與倒退都肇因於此。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古希臘人很早就發現語言雖然能化
干戈為玉帛,卻也可以覆舟:蠱惑煽動者能夠憑藉花言巧語
遂行壓迫。語言暴力是隱藏在甜言蜜語之下的不文明,力量
更為駭人。
烏托邦希望去除不文明,現實世界卻經常讓暴力稱霸,兩者
關係向來緊張,廿世紀尤其嚴重,數百年來逐步建立的文明
基石橫遭重創,始作俑者正是納粹黨人。納粹無所不用其極
操弄語言和肢體脅迫,以完全違背文明的政治宣傳「強暴」
良知(借用法國社會學家柴克亭在《政治宣傳強暴群眾》的
說法)。納粹的倒行逆施讓不文明成為遊戲規則,甚至成為
律法。
然而,烏托邦經得起考驗,人類對和諧文明社會的渴望也讓
良知不致輕易淪喪。戰後,行動者紛紛挺身而出,重振語言
和更高一層的「發言」,復興傳統同時宣示希望。法國道德
哲學家列維納斯在《自由不易》裡重新定義「發言」:沒有
暴力的行動,行動者在過程中拒絕宰制他人,而是期待對方
反應,藉此將自己置於他人行動之中。
法國現象學者古斯多夫在《發言》裡呼籲世人體認「人生而
嚮往人道,使得發言的新功能逐漸在行為中佔有無可爭議的
最高地位」。法國語言學大家海然熱在《語言人》裡更將人
定義為「能發言的人」。
儘管語言的第二階段不乏知名的捍衛者和沈默支持者,推動
起來卻遭遇困難。當代社會多數肢體暴力都已經成為犯罪,
言語暴力卻往往隱而不見或狀似稀鬆平常,因此很難抑止,
成為消弭不文明的最大障礙,讓烏托邦的理想被以「傳播」
為名的假象淹沒。只可惜假象社會並不重視發言,而是劃出
一個場域,放任語言恣意宣洩,濫用權力,暗藏暴力在甜言
蜜語或美感之中,教條式語言橫行,做的不說,說的不做,
既脫離現實又遠離理想。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般假象才是
當前不文明的主要來源。
既然唯有讓「發言」在人際互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才能大幅
減少不文明,邁向烏托邦,我們就必須移除主要障礙。生活
在現代社會,許多人遇到發言、論證、辯論或聆聽,總覺得
心有餘而力不足。想建立文明世界,希望有朝一日人人安居
樂業,首要任務就是掙脫「力有未逮」的枷鎖。方法和建議
其實都有,但必須讓更多人知道。任務艱鉅不難想見,卻非
毫無可能。發言就像烏托邦,永不輕言放棄。
*
Philippe Breton: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專長為傳播
科技和「發言」人類學,近作有《困境中求論證》和《發言
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