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2, 2008

終結不文明(三)


原題:L'utopie de la fin de l'incivilité
出處:Le Nouvel Observateur, hors-série no59, 2005
作者:Philippe Breton

想要實現文明,必須完成兩重取代。這兩重取代一直是歐洲
西方文化的核心。首先是用語言取代肢體暴力、衝動本能、
自私自利和立即報復,其次是用「發言」取代語言,以徹底
去除語言中的暴力。

這兩重取代是民主發展的關鍵,也是希臘悲劇的核心,法國
文獻學者德侯蜜莉在《對抗暴力的古希臘》有清楚的說明。
古希臘劇作家艾斯奇勒司筆下的亞特里德家族史不僅描繪了
大家族的手足殘殺內鬥,一切訴諸私下報復,也提到雅典娜
(暗喻以她為名的雅典城)設想一種新的仲裁庭,取代彼此
仇殺:所有當事人在城邦之前同意放棄私下報復,在庭上用
對等的「發言」取代榮譽至上的錙銖必報原則。這便是現代
司法體系的前身。

法國刑事律師巴當帖在《為廢除死刑而戰》裡有一個傳神的
說法,仲裁庭「將人類痛苦幾何化」。我們不再彼此衝突,
而是在民主制度下,相互尊重,依據珍貴的對等原則(法國
史學家凡爾農在《古希臘思想起源》裡的說法),以嚴謹的
規則發言。

即使古希臘人未曾真正實現這樣的理想,也絲毫不減理想的
正當。用發言取代暴力,這樣的轉化不只及於司法,更遍及
所有政治場域。從此,當我們需要決定一項事務,就會齊聚
一堂,拒絕仗恃階級權力,以尊重他人發言為首要原則彼此
商議,從而放下所有暴力。

不過,這樣的「文明」法則在羅馬帝國和西方中世紀卻深埋
地底,直到文藝復興才又重見天日。人文主義將人置於一切
事務的中心,也是主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時期揭櫫的圭臬,
是德國社會學家艾里亞斯所謂的「道德文明化」原則。行為
法則不再僅止於處世得體有禮,更要透過「發言」的機制來
轉化暴力。這個機制,不少人用體育競賽來比擬。

依此原則,人際衝突只訴諸語言,平和進行。你我狹路相逢
不再拔刀相向,改用言語攻擊。中世紀末,社會極為殘暴,
不文明是行事法則,後來卻變了,行為法則平和了,不文明
也開始減少。法國歷史學家穆雄布雷在《現代人的創生》裡
清楚指出,轉變歸功於幾個步驟同時進行,這在人類史上是
絕無僅有的,包括逐步將肢體暴力定為罪行、刻意讓人與人
保持距離、遵守可以緩和直接利益衝突的禮儀規範,還有最
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將暴力形諸語言。

當然,文明法則的確立是由上而下的,從君王、宮廷和菁英
開始,慢慢滲入社會各階層,源於基督教世界和復興自古代
民主傳統的公平對等原則也不斷推展。能說善道和以言服人
重新成為心靈與智性養成的根本,修辭「辯論 disputatio
在萊茵河城市復興,向外傳播,成為實踐和學習「文明」的
基礎。城邦遇到有待解決的問題,開始遵照能確保「發言」
交流散布的規則公開辯論。

這樣一套對抗不文明的做法,和其他社會(如亞洲或日本)
不同,也不一定比較有效,但無疑是歐洲西方世界最特出的
標記。

繼續閱讀:終結不文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