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2, 2008

拿畫當窗的哲學家


原題:Nelson Goodman et la toile de fenêtre
出處:philosophie, septembre 2008
作者:Eléonore Clovis

藝術何時出現?美國哲學家古德曼問道。他的回答很特別:藝術
只存於脈絡中。



你到朋友家作客,發現朋友用一張紙布遮住破掉的窗戶。你不看
還好,一看才驚覺紙布是林布蘭的畫作!你非常生氣,朋友竟然
做出如此不敬的事。朋友說他怕風吹進來,又說紙布掛在牆上是
藝術,怎麼釘在窗框就不是!換句話說,畫作擺放的位置與脈絡
決定了它的藝術價值。

古德曼舉這個極端的例子,避開至今懸而未決的經典問題:什麼
是藝術?改問一個比較簡單,但更實際的問題:藝術何時出現?
在純粹派眼中,藝術自成領域,獨立於世界與一切目的性之外。
古德曼立場相反,將藝術放回時間與空間之中。一件物品是不是
藝術,不再取決於物品內在本有的特質,而在物品所處的位置。
比方說(這回是真有其事)杜象將小便斗放到博物館,一件毫不
起眼的事物就此成為藝術品。

不過,一件物品能成為藝術,不是由個人(不帶情緒的收藏者或
驚世駭俗的藝術家)意願決定,而在於物品所達成的實用或象徵
功能。由此,藝術不再是「無動機」的同義詞,藝術作品的功能
雖然難以掌握,卻不再遠離現實,因為「象徵」唯有帶我們返回
現實才有意義。作品的「功能」在於凸顯現實的某些特質,引發
觀者迴響,喚起情感或反省。藝術作品不是創造一個獨立世界,
而是用象徵彰顯現實,與現實緊密交纏。藝術和科學理論之類的
人類發明相同,建構出一個「世界觀」,讓人從特別的角度觀看
現實與世界。

這樣的美學觀點見證了現代藝術的「叛離」:現代藝術徹底跳脫
講求「絕對和諧」與「美」的傳統標準,以觀者認定的「恰當」
與「中肯」作為新的判斷法則。

在古德曼眼中,美是相對的,世界是多元的。我們必須靠不同的
世界觀接觸世界,有多少世界觀,就有多少世界。世上沒有一套
絕對的現實,可以判斷不同世界觀的真假,我們只能按現實情境
判斷世界觀有沒有用。就算大師畫作永遠是大師畫作,也不妨礙
它在寒冷冬夜化身窗簾,變得更加「有用」。



體現與樣本:體現是象徵的基本形式,藝術作品透過物理或心理
特質(如顏色、感受)表達現實。如果只呈現部份特質(如呈現
顏色,沒有維度),這一類藝術品就是現實的「樣本」。

理解與創造:對古德曼來說,我們「理解」藝術,而非「認識」
藝術,與其在世界觀裡尋求真理,不如理解世界觀的功能與創造
過程。理解就是重走創作者走過的路,再現他們創造的世界觀。
古德曼的著作便曾以「創造世界的方式」為名。